音樂劇的精美的音樂和舞蹈打動人心,那些氣勢宏大、精致華美的舞美制作讓人神往!在西方,音樂劇早已經成為一項產業,從寫劇本到賣票都是高度的商業化運作,而且 西方音樂劇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音樂劇一般都是在一家劇院一次演幾個月甚至一年,一下子上百場的演出。音樂劇的歷史是什麼,是什麼因素使音樂劇長盛不衰呢?

應東方話劇團、芝加哥文化村、和芝加哥大學風車劇社三個團體的邀請,芝加哥知名戲劇導演谷文瑞,於十二月十四日在芝加哥西郊Burr Ridge舉行了一場內容豐富精彩的“百老匯音樂劇一百年”的講座。

講座從音樂劇十八、十九世紀的根源說起,用文字、圖片、音樂及視頻交錯的方式,縱觀一個多世紀來音樂劇在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發展、轉變及近況。

谷文瑞導演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院研習戲劇時起,就對音樂劇特別感興趣。此次講座的內容除了他觀看過的兩百餘部音樂劇外,也綜合了他多方研究的心得,包括紐約時報一個世紀來的重要劇評,和歷屆東尼獎的史料。除了闡述,主講人用實例提供了百老匯音樂劇形成現代一個重要綜合藝術領域的來龍去脈。

目前,在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一共有75個超過500座位的劇場,而三分之二的演出都是音樂劇﹔2014年總共有近兩千七百萬觀眾次,收入超過25億美元。

百老匯音樂劇的前身,是各種通俗社會的娛樂形式,如歌舞、雜耍、滑稽笑鬧劇、黑人遊藝表演等。原來在十七、八世紀歐洲貴族間盛行的歌劇以美聲歌唱為主,其他形式的表演像對話和舞蹈在其中是被排斥或不予重視的。同時在十八世紀的民間,開始有類如“乞丐歌劇”以流行歌曲穿插在平民的故事情節中,人物則是是軍人、酒鬼、窮混混、妓女等。

美國從1866年的“黑魔鬼”開始,才算有了自己的音樂劇雛形。二十世紀初,工業革命後中產階級興起,整個社會充滿朝氣,和希望、躍動。這時期的音樂劇,展現女人和大排場的奢侈是主要目的,所以故事都極其簡單,歌曲也沒有什麼整體性。

直到1927的”歡樂船“ (Show Boat)它綜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話劇表演結合起來。之後在經濟恐慌時期,百老匯一樣推出美麗的歌舞來愉悅籠罩在烏雲下的百姓,變成平民嚮往幸福生活的一個藝術娛樂的實現,樂觀的來源。而且各種民間音樂、戲劇、舞蹈形式,像爵士樂、黑人靈魂曲調等,也不斷的被融入音樂劇。

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除了不斷注入新的想法和創意,不斷融入而且各種民間音樂、戲劇、舞蹈形式,像爵士樂、黑人靈魂曲調等,音樂劇也開始包含了很多社會問題和衝突,像種族歧視、女權運動、同性戀,年青人叛逆,貧富敵對,用藝術的處理讓觀眾體會這些現象對人的影響。谷文瑞導演用58部音樂劇為例子,解析音樂劇發展中的幾個重要的功臣和裡程碑。

到了現代,一個成熟的音樂劇,能一邊讓充滿心理深度的角色在劇中探究人生,一邊又對音樂劇的藝術形式本身的成長歷程和生命經驗不斷做平行的反思。音樂劇和人生變成一個息息相關的共同體驗。很多音樂劇會去挖苦他們自己這個行業歷久以來的種種誇張、傲慢、不成熟、愚昧,但百老匯的做法是去接受過去的荒謬,用幽默、諷刺,但是是一個人在成熟過程中回顧的那種莞爾、會心的態度,對觀眾眨眨眼睛,一起歡笑。像“金牌製作人”(Producers)和“摩門經”(The Book of Mormon)裡一樣。這是他們在面對過去的不成熟,但也是慶祝這些和大眾一起覺悟過來的經驗。這就是美國百老匯音樂劇形成一個很有影響力的綜合藝術的過程。在調侃古舊音樂劇的同時,他們也創造了音樂劇的再生。

在講完美國和英國音樂劇的歷史後,谷文瑞也大致介紹了百老匯式音樂劇在香港、台灣和大陸自1970年代以來的發展和近況,並放映了幾段視頻為例子。

演講之後,主講人與觀眾交流問答,討論音樂劇的特質、欣賞方法、製作的挑戰,戲劇與人生的關係等等,生動有趣。這次講座很多觀眾都覺得材料十分豐富,講解深入淺出,圖片、音樂、視頻都饒富趣味,使大家對百老匯音樂劇有了一個通盤的認識,和繼續去欣賞的興趣。